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洪災衝出數千間學校危房的疑問

湖北京山縣三陽鎮一處倒塌的房屋。 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石敬濤 作者文集

受淮河等地區洪澇影響,安徽教育係統災情嚴重。據安徽省教育廳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全省有14個市、60多個縣(市、區)的學校受災,受災中小學達到2559所,衝毀、倒塌校舍3275間、面積105964平方米,形成危房471802平方米。不少學校校舍浸泡在洪水中,直接經濟損失20322.07萬元。(7月17日新華社)
有人說,災害是觀察解剖社會的一個契機,許多日常被忽視的孱弱之處,在災害的衝擊下可以被瞬間放大,以銳利的刺痛昭示自身的存在。“安徽3275間校舍在洪災中倒塌”的新聞即是如此。閱讀這條新聞,相信很多公眾和筆者一樣,心情既沉重又復雜。幸運的是因為洪水衝塌了如此多的校舍,使孩子們躲過了那些潛在的、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不幸的是為什麼一些地方有如此多的危房呢?
學校危房校舍的改造工程已經開展好些年了。一些地方為了體現對此項工作的重視,公共管理部門甚至還成立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比如,僅在2006底安徽省就已經總共投入資金達2億多元,對833所農村中小學的危房進行維修改造。既然如此,為什麼一些地方還有如此多的危房呢?是有人盤剝了危房改造的資金?還是危房改造之後的“新房”同樣是“豆腐渣”工程?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洪災衝塌數千間校危房舍,還反映了一個問題:農村中小學教育投入的嚴重不足。當前國家對教育投入本來就有限,每年都不到GDP的4%。而在這有限的教育投入中,大部分義務教育經費卻流向了城市。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佔教育總投入比重不足30%,這與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佔全國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的61.8%的比例極不相稱,使城鄉義務教育呈現出一種非均衡甚至畸形的發展。而這種畸形發展的一個首要表現,就是校舍危房的大量存在。這次被洪災衝塌的數千間危房校舍,大多是農村學校裏的那些已經“將就”著使用了很多年的教室。 洪災衝出數千間校危房舍,讓我們在感到幸運的同時,更感到一股揮之不去的隱痛。聯想到各地撥地而起的豪華樓堂館所,特別是那些高大堅固、豪華氣派的政府辦公大樓,再看看這些在洪水中搖搖欲墜的危房校舍,我們是不是該有所反思和警醒?

資料擷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7-07/18/content_6389446.htm

沒有留言: